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同性婚姻: 我做你爸爸,我做你媽媽

同性婚姻: 我做你爸爸,我做你媽媽

相信有聽過一首很古老的歌:

泥娃娃 泥娃娃 一個泥娃娃
她有那眉毛 也有那眼睛 眼睛不會眨

泥娃娃 泥娃娃 一個泥娃娃
她有那鼻子 也有那嘴巴 嘴巴不說話

她是個假娃娃 不是個真娃娃
她沒有親愛的媽媽 也沒有爸爸

泥娃娃 泥娃娃 一個泥娃娃
我做她媽媽 我做她爸爸 永遠愛著她

在這個時代,如果易地而處,
即使立法通過婚姻平權,
在養小孩,為了(心肝寶貝)小孩好,
如果我是同婚家長,寧可不要這個

"我做他爸爸,我做他媽媽",的名份.

我做他叔叔/叔父/義父,我做他阿姨/姨母/義母.就好了.

小孩連四則,都要三四年級才懂.
小孩之間的話語,是無尺度的.
除非禁止在小學 "說父 道母",(雙親中性化)
只能說雙親,禁止過"母親節/父親節".
等小孩小四小五,比較懂事了,
再細說從頭話雙親.

即使大多數小孩都能"父母中性化",
還是有一些皮的小孩."張口閉口:
"兩個爸爸,沒有媽媽,好奇怪@!".

再過一二十年,如果見怪不怪,
時機成熟,或許才是兩個爸爸/媽媽,
的方式,從小來養孩子的好時機.

不然,誰來可憐 "泥娃娃".



"媽媽說" 是小孩的法律/價值觀/信仰.

我並沒有禁止, 而且我認為立法會通過.
老師只能在視線範圍內.但課堂外..
當小孩捍衛"媽媽說...." 而不敵幾個"皮小孩"說的真理.
是否同婚家庭不應從小教"兩個媽媽說" ,
而應漸進. 一個媽媽, 一個姨媽, 等小四,小五再 一個媽媽,一個媽咪.

還是為了防止小孩被欺負 ,所以要所有小孩開始教
"同志教育?" 雙親中性化?

我常常看到同志朋友說: 我愛怎麼教就怎麼教,愛怎麼叫就怎麼叫.
若是自己親生的,那我還真的管不著. (但是你真的忍心?)

若是收養的, 對於這種沒有小孩同理心的同志,
若我是法官,絕對不會判給這種 "同志夫妻".

小孩子的天性像是一個光譜, 有些人能承受這種沖擊, 有些不行.

總之 "小孩還小,要保護" , "不能以大人的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"

作者:Jeffer Lin
本文採 Creative Commons 創用CC授權條款
姓名標示─相同方式分享─歡迎轉貼

標籤: , , , ,

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從愛的三角形,論同性婚/異性婚的優劣.

從愛的三角形,論同性婚/異性婚的優劣.
 以下,單身是點,二人是線,親子是面(三角形).
 (絆的多少,對應到關係的穩定度,
 愛,血親,收養,長相伴(習慣),性愛,
 都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"絆". 若同性婚/
 異性婚無明顯差異,則不特別標明.

 先說結論:
   綜合的來說是"異性婚姻制度" 勝出.

 如果是(兩人世界,無子女),
   並不是同志愛,就多高尚.
   應該是(同性婚/異性婚),兩個一樣好.
   至於性愛的形式,只要不公然談論/行為,
   那是他家的事,不予置評.
   (點)單身(無牽無絆)
   (線)男  愛->女(絆),
       女  愛->男(絆),
       男<-相愛->女(2絆).
   (線)女1   愛->女2(絆),
       女2   愛->女1(絆),
       女1<-相愛->女2(2絆).

   我們再看(親子三人生活.)
 正方不是老是愛講"多元的價值嗎?"
 在此異性婚總是比同婚多了一個 --
 (孩子幼小時,接觸(多元)異性親)的優勢.
 這是基本道理,經得起時間考驗.
 請不要拿paper,或反方失敗雙親的例外.
 用上仕對下仕的辯論技巧,來迷惑人.

   如果孩子是非血親(純收養).
 或是孩子是單方血親,若另一方愛屋及烏,
 則仍可以構成一個全面的愛(愛的三角形)
 此時同性婚/異性婚,一樣好,不分上下.

 用人工借精,則是最多2絆.
 用代理孕母,則是最多1絆.
 只有異性婚,雙親都是血親可以達到3絆,
 而且異性婚,雙親血親離婚,還可以(V)兩線一點.
 因同性婚,先天劣勢,只能人工生養,最多能2絆.
 且同性婚,離婚時,最多是一線,一點.

 一人為點,2人成線,3人成V,或3人成面.
 母子血親==>(兩個絆,至死方休)
 父子血親==>(一個絆,至死方休)

 同婚,制度化的比(異婚)少了一個(絆).
 所以得出異性婚生養,優於同性婚制度.

 另外,一般而言肯做代理孕母的很少,
 就算是女同志,也少會基於同理心,
 做代理孕母生4個,2個留下來,
 2個過繼給男同志.
 所以一對男同志和一對女同志,
 (4人)通常生一到二個孩子.

 男同志,除了捐精,基本上老時無子伴身旁.
 我們常說,孩子是未來的希望,對同志來說,
 應當也是這樣才對吧.

作者:Jeffer Lin
本文採 Creative Commons 創用CC授權條款
姓名標示─禁止改作─相同方式分享歡迎轉貼

標籤: , , , , ,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