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

世紀之爭

世紀之爭

-- 這將是世紀最大的爭執 --
-- 這是一個感性對理性之爭 --
-- 改變公共制度需要的是充分理性的辯論 --
-- 真理是愈辯愈明的 --

以下宗教,指的是一種思想,主義,價值,
並非實體宗教.
同婚教:主張同志是天生而不可改變的.
異婚教:主張同志是先天加後天,年少有教化的可能.

由於中外著名的藝人相繼出櫃,
以及很多藝人公開挺同婚教,
同志和藝人通常被認為是感性的族群,
主持人通常伶牙俐齒,容易煽動群眾,
這兩股感性勢力大集結.加上同志的眼淚,
網路媒體的興起,使得民眾盲目支持同婚教.
使得同婚教霸權,在全世界漫延開來.

由於同婚教是用感性煽動群眾,
把異婚教的普世價值,打為落後守舊.
使得家庭制度的改變,居然未經充分理性辯論,
直接用投票來決定.種下的禍根難以估量.
其實正確的作法,應該是兩教和平相處才是正道.
至於制度修改問題,用理來服人.

此時此刻,在台灣由於同婚教的立法爭議,
使得台灣也不能幸免於這場風暴.
同婚教教眾以感性,似是而非的口號,
包裝悲情不理性的核心教義
(情感愛情至上,不能生養不重要,可是又想要後代)

舉一些常見的口號/和詭辯:(一時之間很難回答,但是都站不住腳)

"反對同婚教,就是歧視同志."
"這個世界欠他們的,幾千年的帳今天一次算"
"只要是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."
"不孕男女,老阿婆,都可以結婚,為什麼同志不行?"
"又不是沒有繳稅."
"用平權要求制度裏的所有權力.
  只要表示意見,就說別人歧視."

這股同婚教浪潮,使得社會最近變的很畸形,
對於改變制度的重大決定,
立法委員/藝人/宗教/一般社會人士,
表示意見馬上被貼上反同,歧視同志的標籤.

即使像藝人吳宗憲這樣伶牙俐齒的名嘴,
也只用反諷的方式,希望演藝界不要理盲.
演藝人員是公眾人物,民眾的偶像,意見領袖.
對爭議問題應該明辯慎思,尤其是應對制度的改變,
所產生的後果,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.

"吳宗憲:挺同性婚姻 多元成家 一夫多妻 都支持"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ZE7S5NV88w


如果把同婚教問題當作宗教議題,那理所當然的,
同婚教不應妄想修改別教的教義.
該不該保障,在台灣主流的意見已經是共識.
如何改,則正反雙方應理性面對.
如何才能有効的理性辯論,快速達成共識呢?

以目前公聽會,/或辯論會的形式. (每人的時間太短.)(每個人慢慢亮底牌)
又不是選總統立委,個人口才.口號狡辯,
臨場機敏的反應,不應是勝負的關鍵. 就算開30場,到最後只會信者恆信,
各說各話,不會有結論.

解決方式: 高效數位政策辯論平台.(過程公開)
..最好邀請性別風雲人物唐鳳主導開發此套系統.
1.雙方人馬,各自開會整合整理論點.
多個圖檔/多個影片(參考資料).
一個論點一個utf8文字檔,最多n1 個文字.
每個挑戰一個utf8文字檔,最多n2 個文字.
每個回應一個utf8文字檔,最多n3 個文字.
雙方最多各 n4 個論點.
在論戰開始的前 n5 小時前
上傳至官網供雙方及人民下載. 雙方互亮所有論點底牌.

2. 論戰時間開始:
3. 針對每個不認同論點, 正反雙方.來回筆戰.
 回應必需在收到挑戰,n6 分鐘內完成, 最後一個回應
 則在論戰規定時間內結束上傳即可.
 每個論點至少接受n7 次挑戰.做n7 次回應.

4. 論點->挑戰->回應->挑戰->回應->挑戰->回應
   對每個論戰結果,雙方表示看法.
5.論戰時間結束;
視需要加場(1..5)

作者:Jeffer Lin
本文採 Creative Commons 創用CC授權條款
姓名標示─禁止改作─相同方式分享歡迎轉貼

--------- 以下部份自由授權 --------
 {Q:不孕男女,老阿婆,都可以結婚,為什麼同志不行?
  A:法定婚姻的主要目的是"創造適婚男女自然生養小孩的穩定條件".
   ("多生小孩"是制度的目的,不是義務,
   有些事是試試看才知道,無法事前排除.)
   如果改成不限男女,則和"鼓勵自然生養小孩"
   的制度目的相違背.
  
   之所以另設"同性婚姻法",是要規範解決
   ,"親生子女婚生推定","只能人工生殖","代理孕母",
   等等社會高度歧見問題.
 }
 {Q:同志又不是沒繳稅,為什麼不能結婚.
  A:其實您想說的是"平等",簡單回應:
  就算你繳1000億的稅,也得不出,
  你可以修改婚姻制度的結論.
  繳的多賺得更多,請不要轉移焦點.
 }
 { 因為反方口出惡言歧視,只能證明反方沒教養,
   得不出贊同方可以"草草快速"通過的正當性.
 }
 {Q:某研究:同婚家庭養的小孩優於/或不遜於 異婚家庭.
  A:這個推論值得細究其可信度.尚不能算是定論.
 
  因為現時有能力的生養/收養的同婚家庭.
  通常經濟/教育程度能力,都較高.(中上階層). 
 
  中上階層養出的小孩,通常優於平均水準.
  但是這不代表同婚家的孩子,
  心中沒有受到一些傷害.
 
  而且研究才2,30年,父母還在,子女基於
  對父母的愛,就算有什麼,也會潛意識的壓抑.
  仍需更長時間的探究.
 }
 {Q:用平權要求制度裏的所有權力.
  A: 等則等之 不等則不等之.
      同婚和異婚,兩者目的不同,
      並不需要100%所有條文同等對待.
    平等權真諦--合理的差別待遇
 }

標籤: , , , , , , , , ,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